close

Method & Solution

相簿網址http://clairead.pixnet.net/album/set/14589832

圖片1.jpg

結束第一天的互動設計營,跟彥如討論以後,真是茅塞頓開阿。

日本教育與我們不同的地方就是這樣子吧。

 

今天的主題是要我們選定某一個量測的操作過程去研發出新的量測方法,藉由觀察的過程中,創造新的方法  “create method”

圖片2.jpg
METHOD

實做的過程中 我們很多人都誤解成 “solution”。Method和solution有什麼不一樣?

在於前置動機的不同,solution是相對於problem才產生的,也就是必然有一個相對應的”問題”才要去”解決”。而method則並不是在反對原有的東西,而是提出一個新的方法,純然是為了人的一種”可能” “想要” “試試看” 的欲望而產生
Solution並非不好,但是常常使設計師流於一種吹毛求疵,必須在覺得也還OK的現況挑骨頭,而create method則是有一個創造的機會。
 

這樣的創造並不是來自於個人毫無根據,天馬行空興之所至的隨機結果。

在我們的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觀察並且記錄流程,第二個是擷取流程中的某個感興趣的部分,將之放大並搜尋相關的意象和可能引發的資料,第三個才是開始有新物品產生的概念,流程等等。

 

下午的目標是research。經過一下午的奮鬥,小組們各別跟老師討論,沒多久老師們就發現一點狀況:那就是我們太快邁入解法的階段了,而且是”解法”,不是”方法”。

 

張育銘老師特別跟我們強調並說明,這個觀察的過程和提取出來的過程,和後來設計出來的東西未必是相關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藉由這樣的過程來尋找發掘可能的”方法”,而不是直接針對那個”過程”找他的問題來解決。

 

我本來並沒有覺得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彥如說這有很大的差別。

由"問題"找"解答"傾向於把原本的東西當成是負面的,而由”過程”創造”方法”這是由正向到正向,可以說是比較積極的。

 

她認為,設計為什麼一定要搞得這麼複雜,一定要解決某種問題?這就是台灣的設計教育的風格,成大尤其明顯。我們的教育希望我們能夠在所謂的設計後面能承載著某種使命性的較為冠冕堂皇的社會責任或者理由,無形中也給了自己很多的限制和壓力,就像我們的畢業設計主題的訂定,越是想著想要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越是感到勉強而難以察覺到設計的本意。

 

想一想也是有道理的。有一些設計的確並不是有改良了什麼問題,只是提出一種新的可能,就給了人們更多的想像空間。比如說,MUJI吊掛的CD PLAYER,比如說,彥如自己的烤麵包機,比如說,大可的充氣磅秤。這都只是提出了前所未見的”方法”而不受限於必須解決什麼的使命。日本大概是因為這樣設計思考,所以才總是有林林總總奇奇怪怪的設計吧,用一個單純的想要如此做而做的原點去發展,說不定能夠比背負著什麼更能走出自己的路。

 

話說回來,我上那課時卻並沒有這樣想到。還好賴彥如這樣跟我分享了。我有一種豁然開明的感覺。

 
我真想沉浸在這種更正向的氛圍裡學習設計。好想去日本。
 

這樣子我畢業設計就稍微清晰了一點,我雖然想要做有所謂社會責任的事情,但如果有讓自己的思緒更開闊的機會,我更願意。不一定要背負著那麼沉重的包袱阿。做讓自己更清明的,享受這唯一的一次自己全程掌控的設計吧。

 

跟我們一起搭配的夥伴,頭腦真的非常的靈活,思考非常的跳躍,真是異人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